阳春三月,春风不寒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吉林省公主岭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区玻璃城子镇牧场,现代化牛舍整齐划一,数千头肉牛悠闲自在,有的品嚼饲草、有的卧在地上晒太阳,享受着春光。在“母婴同室”的分娩舍里,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正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站立。在这里,每天都会迎来10多头小生命的出生。
分娩舍,小牛犊正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站立(央广网发 周林海 摄)
“我们预计在今年的12月份,整个牧场36栋牛舍全部交工的前提之下,预计存栏能够达到25000头。”牧场经理说,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加快,园区从6栋牛舍交付使用,到8栋牛舍全部进牛,从最初的1178头牛,到如今存栏牛数达到3368头。
2022年,公主岭市全力打造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,为区域肉牛产业提供“良种”供给。以玻璃城子镇牧场为例,牧场从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地引进优质基础母牛,结合优质冻精改进一步改良,为当地养殖户“造血”。
牧场整洁现代的牛舍(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)
“以前我们的牛都是从本地进的,想寻求更好的话,基本上农村根本看不着进口牛,都说进口牛,但是那是视频上,真正农户家没有,所以说很难寻求。”袁大伟是14年的“资深”养殖户,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给他培育了良种,送来了好牛。
“我们通过技术指导,带动本地肉牛基因的逐渐调整,和基因改良。”牧场经理说。
育好种,养好牛(央广网发 周林海 摄)
育出好种,养出好牛,如何进一步缩短养殖户的成本周期,让养殖户实实在在看到效益?公主岭市桑树台镇摸索出一条好出路。当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,推出的“寄母还犊”模式,使全镇肉牛存栏量从2021年的5000头,增长到如今的14000余头。
“我们把(保怀)3到4个月的母牛按22000块钱的价格寄放给农户,有农担担保,银行贷款15000块钱,农户自己交3000的保证金,我们企业垫付4200块钱,帮助想养牛没有资金的农户。繁育的时候,我们再把和牛的冻精放给农户给他参配,小牛出生后我们回收牛犊。”长春市润牛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悦说。
牧场整洁现代的牛舍(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)
据了解,“寄母还犊”模式已在桑树台镇推出6户,投放肉牛300多头,预计在1年之内追加投放3万头到7万头。在资金方面,金融机构已累计投放贷款5100多万元。
“我们把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来抓,通过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建设,充分发挥龙头企业“链主”作用,打造五方一体肉牛养殖新模式。同时积极推广10种养殖模式、10项养殖技术和10个养殖标准,加快传统思想方式转变,将标准化、品牌化贯穿于生产、加工、流通全过程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依托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政策措施,全市新增千头肉牛养殖场7家、肉牛养殖强镇4个,肉牛养殖专业村39个,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。”公主岭市畜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陆作峰说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