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上周末,证监会起草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这也就意味着基金投顾这个业务,在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后,总算要“转正”了!
我还现,本次征求意见稿,监管非常重视“顾”!
比如,开篇就提到部分机构存在“重投轻顾”和“服务产品化”的问题。
【资料图】
老实说,我对监管大大的这句话,只认同一半。
我并不认同:“重投轻顾”是不对的。投顾投顾,肯定是先把“投”做好,再去提升“顾”。现在一些投顾产品的业绩做得就是一坨屎,你总不能强行用“顾”的方式把屎喂给投资者吧。
我认同:目前“几乎所有”的投顾服务都存在“产品化”的现象。
什么叫做“服务产品化”?
简单理解就是“千人一面”,每个不同的投资者,在不同的时间,接受到的服务内容,都是一模一样的。就像产品功能一样。
当前有哪些常见的投顾服务?
以我最熟悉的“交银投顾”来举例好了。
首先,交银投顾在“投”的方面,我是不操心的。
因为我知道交银投顾有着专业的投顾团队和不断迭代的模型系统,每一个投顾组合,都有清晰的定位和投资策略;每一期发车份数也都不是凭感觉拍脑袋定的,而是系统估值模型决定的。总之,我对交银投顾的“投”是完全放心的。
再来看“顾”,我梳理了一下,交银投顾目前有6项投顾服务。
老实说,在目前的公募投顾市场中,交银的投顾服务已经算得上是“项目多、质量高”的了。很多其他投顾还没有如此成体系的服务。
但是,大家有没有发现:这些服务内容,就像固定好的产品功能一样,每个人点击进去,看到的几乎都是一样的东西。这应该就是监管说的“服务产品化”。这不是交银投顾独有的,而是行业的“通病”。
那么,为什么会这样呢?
我认为核心原因是:投顾机构都主要关注市场的变化,而很少关注“我们”的变化!
好在,这次监管对“顾”写明了方向,多次强调要“跟踪客户情况”!
近两年熊市期间,投顾们是如何服务的?
这2年市场震荡下行,各家机构千篇一律的话术是:
“不要过度担心和恐慌,要长期持有,越跌越买!”
“现在正是逢低布局的好时候,要敢于增加投资金额,努力积攒便宜筹码!”
投顾说错了吗?
当然没有!
站在资产管理来看,站在历史投资数据来看,完全没有问题。
但是,投顾们在讲出这样的投资建议时,有考虑过我们的财务状况吗?
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一听到“基金”,就表现出反感。因为,总是不断让我们“买买买”,但是,完全不考虑投资者们还有没有钱。
特别是在今年,“我们”的财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:
要么提前还房贷,手里几乎没有更多现金了;
要么失业了,断掉了现金流,要么就在正在担心失业,不敢花钱,都存银行。
要么就在去年把存量资金“底部布局”完了,在今年已经没有更多子弹了.......
说白了,大家在“投资”这个“心理账户”中,已经没有太多增量资金了。
我认为可以实现的“顾”是这样的
这时,有的投顾可能会说:一个投顾组合就有成千上万的持有人,要是去把每一个客户的家庭财务状况都了解透彻,那是不是过于费时费力,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?
但是,我想说:如果每周给出的投资建议,完全不考虑投资者的情况,那还算什么“顾”呢?不就还是一个“智能定投”产品功能罢了?
“跟踪客户情况”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,完全可以先用简单的方法开始尝试起来。
最傻瓜的办法,就是可以每月发一个类似“PMI指数的调查问卷”,及时了解持有者们的财务变化。
下表是截取部分“PMI问卷调查表”:
我们可以看到,PMI统计局在问采购经理们时,核心就关注2个维度的问题:
1、对现状的感受
2、对未来的预期
也就是说,当聚焦“人”时,不用像统计CPI那么广泛和精细化,就关注核心的几个问题即可。所以,从技术实现上,我认为应该没啥难度。
比如,可以设计几个核心关键问题:
“资金端”可以问两大类问题。
1、问实际
本月存量资金变化情况(增多、持平、减少)
本月增量资金变化情况(增多、持平、减少)
2、问预期
下月预期存量资金变化情况(增多、持平、减少)
下月预期增量资金变化情况(增多、持平、减少)
“投资目标端”也可以问:
已有的投资目标之“投资时长”是否有变化(延长、不变、缩短)
已有的投资目标之“预期收益”是否有变化(提高、不变、降低)
已有的投资目标之“回撤承受能力”是否有变化(提高、不变、降低)
是否有新的投资目标?
......
等等......
那么这时,假设一家投顾机构根据“市场行情”得出发车建议是3份,理由是“市场低估、权益资产极具性价比”。而我的调查问卷回答是:
1、本月存量资金:持平
2、下月预期存量资金:减少
3、本月增量资金:持平
4、下月预期增量资金:减少
5、已有的投资目标之“投资时长”:缩短
6、已有的投资目标之“预期收益”:降低
7、已有的投资目标之“回撤承受能力”:降低
8、是否有新的投资目标:暂无
通过我的问卷结果,可以得出结论:
(1)虽然当前的财务状况持平,但是未来可能恶化;
(2)风险偏好开始降低;
这时,投顾给出的投资建议应该是这样的:
(1)虽然当前市场行情处于应该贪婪的时候,但是,考虑到投资者财务状况未来可能恶化,发车建议降低到为1份。
(2)同时,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也有所改变,建议先将中高风险的投顾组合的10%的仓位,转换到中低风险投顾产品。
当然啦,以上建议,也是我自己拍脑袋瞎写的。
我想表达的核心就是:投顾完全可以通过几个核心的问题,就能做到关心投资者,为投资者考虑,从而让我们感觉到被重视,被尊重。特别是当业绩较弱时,这应该是提升体验感的好办法。
其实呢,我能感觉到“交银投顾”在跃跃欲试了。
比如,最近的交银投顾发布的《6月配置建议》中,就进一步细化:
根据“风险承受能力+股票仓位”来给出“存量资金”的投资建议;
根据“现金流情况”给出“增量资金”的投资建议。
真希望,我国投顾在“常规化”运作后,在“顾”的层面能更上一层楼,做到真正的关注投资者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再来看看交银投顾的新组合“交银指数星球”的运作情况。
该组合上线12天,累计涨幅1.47%,同期比较基准为0.62%;在我关注的基金公司投顾组合中,该组合的业绩在近1周的排名,目前也是名列前茅的。
昨天周一,趁红利低波开始回调,手动加仓了一笔“交银指数星球”。
重仓红利低波的“交银指数星球”与高波动高弹性的“交银全明星”蛮互补的。相比起来,更适合新手慢慢来感受市场的波动。交银指数星球投顾费率0.3%,也很适合非常注重投资成本的小伙伴。
最后还是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投顾跟车情况:
从2022年9月开始跟车“交银全明星”以来至今,总投入为11800元,浮亏552元,浮亏还是4个多点。
我自己也是在买基金,能明显感受到,跟着交银投顾“谨慎发车”的方式来投资,的确是能有效控制中高风险组合的回的。
所以,即便不跟投交银投顾,而是选择自己买基金的,也推荐大家订阅交银投顾的发车提醒,用作自己加仓的参考,也是蛮有用的!
关键词游资、A股、股市关键词: